网站导航
广州市信农生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厂容厂貌
广州市信农生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2023-12-14 厂容厂貌

  禁用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源自1986年瑞典,到2015年已经接近30年的时间。全球禁用促生长抗生素的脚步逐渐加快,2014年初美国宣布将用3年时间禁止饲用促生长抗生素。动物养殖业的抗生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慢是因为特别难找到合适的抗生素替代物。

  近些年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产品都宣称能替代抗生素,但是有几个真的能做到抗生素替代?我们对抗生素了解又有多少呢,怎样的产品才能让人相信可以替代抗生素,这一切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诸多疑问。

  1.抗生素是用于控制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对于病毒没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只在动物感染病毒病期间具有控制继发感染、减轻后遗症的作用。

  2.不同抗生素能杀灭和抑制的细菌种类是不一样的,比如硫酸粘杆菌素最大的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G-),对革兰氏阳性菌(G+)没有作用;恩拉霉素最大的作用是杀灭革兰氏阳性菌;一些药物是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比如土霉素。

  3.抗生素作用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使用目的对抗生素选择很重要。不吸收的硫酸粘杆菌素口服对于呼吸道疾病是没有效果的,但是能吸收的吉他霉素对于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都会有帮助。

  4.在动物养殖业中应用的抗生素通常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的促生长抗生素,兼具疾病预防及促生长两重作用;第二类是在动物发生疾病的情况下用来医治的抗生素。

  5.药物代谢途径、在机体组织中的残留规律研究透彻。抗生素研发和生产的历史非常久远,对人类和动物养殖的贡献都非常大,但其负面作用也一致为人类所关注。

  6.抗生素生产研发科技含量高,具有明确的作用机理,抗菌谱明确,最小抑菌浓度很清楚,应用方案非常成熟,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合理的选择使用。

  1.目前市场上的抗生素替代物有以下几类:酸化剂、植物精油、益生菌、抗菌肽等产品。产品品种类型多,品质差异非常大,客户选择困难。

  2.大多数产品效果不确实,不能用体内或体外实验来证实替代物的有效性,就像中药面临的情况一样,病好了

  3.抗生素替代物制造商研发能力非常弱,自己产品的作用机理一无所知,这方面和药物生产商的强大研发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目前绝大部分的抗生素替代物不知道产品具体怎么应用,究竟是替代金霉素、泰乐菌素还是哪一类抗生素,说不清楚。对抗生素了解也不够,只能模糊定义可以替代抗生素。很难说服配方师和兽医使用替代物。

  4.有些产品体外能证明有效性,但是具体到实际生产中对于产品的添加剂量是多少、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方案是什么不清楚。这都导致产品效果不确实,最终客户弃用。

  5.产品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不清楚,对存在的潜在问题基本没有研究,有几率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

  在耐药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的大背景下抗生素替代是历史的趋势,但是在抗生素面前,其替代物仍然是一个婴儿,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随着相关企业研究力量的加强以及研究的深入,相信抗生素替代会慢慢的简单有效,安全、高效的替代产品会慢慢的多,并被大家所接受。

  据《当代水产》讯,2015年伊始,饲料行业早已硝烟四起。几大饲料集团通过帮扶贷款、送金条、发红包、送豪礼等各种方式对经销商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边战火正浓,大北农饲料已强势进军,饲料行业2015年究竟谁领风骚,目前的局面已足够让大家去想象。

  近年,料企数量呈每年1,000家的递减态势,新开厂家大多集中在大的饲料集团,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获得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7,061家,较2013年底减少3,000家。这样一个数字,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和相关的政策,接下来会让更多的小厂倒闭;二是行业的整合速度在加快,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新的饲料行业格局正在悄然建立。大厂之间从以前的拼折扣、拼赊销到如今的拼资源,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客户的服务,已经从原先初级的利益驱动,到全方位的资源配套。

  眼下,各大饲料集团都在继续跑马圈地,畜禽料企和水产饲料之间的相互渗透,是否会让水产料朝着现金和薄利的方向上,向前更迈进一步?很快会得到验证。

  新希望,双胞胎,大北农,如今都在为经销商做银行联保,料企作为担保让人,并帮助客户承担一部分的利息,而款项则直接回到饲料厂。大厂家利用这种方式顺利将资金压力转移,经销商也顺利解决了资金问题。

  但是,这种担保人的资质,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拿到。部分中小企业,银行不给担保人资质,于是就会面临经销商的流失问题,最终失去市场份额。

  几年前,制造业还是制造业,资本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如今,资本与饲料实体的亲密融合,已不乏成功案例。追根掘底,这是传统行业与资本市场的一种竞争角逐。

  曾几何时,美国也是几万家饲料企业,如今,整合完成之后,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已集中在几大饲料集团手中。

  中国的饲料企业如今也是在这条路上,但是究竟要走多久,就要看大企业的整合能力和中小企业的突破能力。中小企业而言,是坐守老客户,等待大企业来剿杀,还是不断创新突破,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将会是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血淋淋的竞争必将换来这样一种局面行业会趋于有序,利润会趋于透明,资金会越来越可控,行业会越来越有安全感。这将是我们水产人共同的追求。

  根据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GDP增长7.4%,较2013年下滑0.3个百分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出现放缓,所谓的新常态实际上在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其中对国内优质的过剩产能调整力度最大,饲料行业就属于过剩产业内范围之内,2014年畜牧、禽类、水产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存量以及市场价格均出现明显的下滑,饲料企业在顶端政策调整以及行业压力的双重打压下,2015年或将成为饲料行业最重要的转型期。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87亿吨,同比2013年下降2.6%,其中全价配合料占工业饲料产量比重为84.3%,浓缩型饲料产量继续下滑,占整体工业饲料比重降至11.2%.在禽流感、反腐等因素影响,国内肉蛋类消费均出现下滑,据不完全统计,仅猪肉一项国内消费在2014年消费就出现了约30%,可见市场消费下降之快,在此影响之下,国内中小型养殖户开始被市场淘汰,而大型企业则逆向扩大规模,市场转型整合的趋势明显,其中山东与广东两省工业饲料产量居国内头两名,两省的工业饲料产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可见来饲料大型企业区域性、集约性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在饲料行业中也是如此,2014年对于国内各饲料上市公司来讲,市场情况是喜忧参半,忧的是从2013年开始国内饲料行业经营越发艰难,不管是上游豆粕、玉米价格难以预测,成本控制面临新模式的挑战,还是下游市场需求不断恶化,往年呈现刚性的饲料需求,开始出现结构性调整,消费量持续下滑令众多公司适应不及,并且政策导向也开始制约过去粗犷式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开始向绿色环保、减量提质的方向转变,导致企业运行被迫转型;喜的是饲料行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内各种参数在各分析机构的参与下,变的透明可分析可预测,利用数据可更加清晰的调整经营策略,期货市场的发展,给饲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交易和避险工具,在2013年9月后油厂、贸易商、饲料厂都开始利用期货基差报价来进行交易,新工具的利用让企业更加便利的经营,另外随着市场淘汰速度的加快,饲料上市公司整合的速度随即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饲料企业将在近年诞生。

  从全球角度来看,2014年国际饲料产量要优于中国饲料产量,部分地区更是增长幅度喜人,在奥特奇公司发布的2015年度《全球饲料调查》显示,2014年全球复合饲料总产量接近9.80亿吨,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增长了2.4%,其中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均实现了增长,印度更是复合增长近10%,一举超越了西班牙成为了世界第五大饲料生产国,非洲地区总产量345.7万(增长9%),美洲地区总产量3.3764亿吨(其中拉丁美洲增长4%),欧洲地区总产量2.3154亿吨(增长2%),所以从全球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必然增长,可见未来世界对农产品需求将呈现出平稳的刚性增长,而作为目前经济规模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链接越发紧密,随着市场的发展,国内与国外的市场将推动国内饲料企业发展壮大,可见中国饲料行业后期的发展道路将充满希望。

  综上所述,2015年我国饲料发展危中存有机遇,行业与经济同步进入新常态。后期我国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质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集约化发展转变,进一步释放内需动力,促进刚性需求进一步加大和进出口与引进外资的大环境下,对饲料行业发展将提供更加良好的机遇带动。

  教槽料,也称代乳料、开口料和人工乳等,是一种代替全乳而配制的饲料,主要用于饲喂乳仔猪(出生后5-7天到断奶后10天),营养价值比较高。

  教槽料的最初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哺乳后期母乳不足或所含的营养活性成分不能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等问题。国外的猪用教槽料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全面普及。业内普遍认为“1997年台湾安佑集团代理美国蓝雷公司的教槽料,引进入中国大陆”作为教槽料引进我国的标志。但2000年以前我国生猪业的养猪模式主要是散户散养,教槽料的推广和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迅速发展,为了提高母猪的利用率,仔猪断奶提前到21天,教槽料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欧洲的教槽料已经是必需品,覆盖率至少90%。但是目前教槽料在我国的使用情况不是很理想,整个市场的覆盖率不足25%,大多数养殖户对教槽料的认识不到位,加上教槽料的价格居高不下,他们仍未真正接纳“教槽料”。

  有业内人士断言,教槽料还有至少10年的高速发展期。其原因如下:1)减少仔猪腹泻。近几年仔猪腹泻问题比较严重,呈现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猪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把猪养好,一些原先不用教槽料的养殖户会更加注重前期的投入,成为教槽料企业的新用户。2)诱导仔猪采食并提高仔猪的采食量。仔猪断奶后最少要饲喂教槽料两周,按平均每天采食量为300g,仔猪最少要吃4-5kg教槽料,而目前的饲喂周期仅为5-7天,饲

  喂量多在2kg左右。如果养殖户加深对教槽料的认识,那么其需求量将增加。3)环保。养猪业遭遇环保问题日趋严重,经营成本一再攀升,高效养殖将成为行业主流。高效养猪就必须用教槽料,它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的。

  近10年来,不少的饲料企业关注到教槽料潜在的发展空间,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生产教槽料。然而,残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要么,他们纠缠在教槽料上,死在了教槽料上;要么,他们放弃了尝试,开始走向了教槽料专业化生产企业的OEM代加工方式。实际上,目前几个著名的教乳料企业,其销量的大半,来自同行的购买反包,而不是直接销售给了养殖场和养殖户,如大北农、安佑、金新农、大台农、湖南百宜等企业投资巨额资金打造的专业教槽料生产线,成为同行企业OEM代加工的重要基地。为什么教槽料需要专业化生产企业来完成呢?

  乳仔猪营养与消化生理:哺乳期的乳仔猪消化生理,与30公斤以后的消化生理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很多企业用尽努力,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用常规的理论做出来的饲料配方,在教槽料使用中,总是莫名其妙的被投诉很多稀奇古怪的毛病。当然,企业的品牌也由于高端产品教槽料的质量问题而受到影响。毕竟,教槽料产品是提升猪料饲料企业产品品牌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在猪场经济效益容许的空间内,“类似母乳的饲料”的配方选择和组成配方的原料选择是所谓的“教槽料的技术含量”,也是各种品牌的教槽料的技术竞争点。通过对仔猪断奶前后生理特点分析,结合仔猪断奶前后饲料表现形式的变化,我们认为教槽料设计原则应以改善仔猪肠道健康为中心,重点关注低抗原蛋白、小分子蛋白、易消化淀粉及乳糖替代品、短链脂肪等关键原料的选择。优质的教槽料应该解决两大问题:1)哺乳期培养仔猪的断奶适应,解决断奶仔猪腹泻和失重导致的肠道健康等问题。因此,将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和管理放在同一个系统去考虑,在该理念指导下的产房仔猪补料设计,有利于强化仔猪的断奶适应。“补料”不完全是仔猪所需营养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让仔猪在断奶前就接触非母乳性的固体食物,刺激肠道的发育,促进肠道内酶生成系统的形成;2)断奶后适应非母乳性的固体饲料。饲料品质的优劣可以通过简单的评价方式,即“4个1”的标准:1分钟溶水、1小时诱食、1天消化、1周增重,以“4个1”为标准的营养配方设计理念、原料选择与预处理将是产品竞争的关键点。

  当前配方的真缔是配方本身差异不大,所用原料质量和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使产品出现了变异!对于教槽料来说,尤其明显。教槽料对品质有极高的追求,原料的新鲜度和可消化性是影响教槽料新鲜和安全的至关因素。然后高消化率的原料,通常都是容易腐败氧化变质。没有原料的质量,就没有饲料厂的明天!没有优质和新鲜的原料,无法生产出稳定和高效的教槽料。采食量是教槽料评价中的第一要素,而大宗原料和小宗原料对于采食量的影响因素是50%和30%,因此,采食量的选择至关重要。专业教槽料生产企业通过集团专业贸易公司和现场采购团队的采购优势,为教槽料质量保驾护航,奠定了其产品优势。而一个月销量5000吨全价猪饲料的饲料厂,只有教槽料

  市场50吨容量,现在的养猪户,高档教槽料的消费,不到1/3,也就是每月不到20吨,核心原料如血浆蛋白粉,每月消耗量不到1吨,发酵豆粕用量,不超过5吨/月,奶粉,不超过2吨,饲料厂要保持这些原料的新鲜度,有点难。

  目前的教槽料类型主要包括粉状教槽料、颗粒教槽料、破碎教槽料、粉+粒教槽料等。粉状教槽料,有致命的缺陷浪费多、沾嘴、料槽清扫困难、容易变质,吸潮货架寿命短暂;颗粒或破碎教槽料,因为教槽料的原料组成,与常规粉料差别很大,需要专门的制粒工艺参数;而目前国内90%以上的饲料企业对教槽料的加工参数都没有熟练掌握,造出来的颗粒,如同子弹,极端时,乳仔猪牙龈被磨破出血,很可怜。乳猪喜欢什么样的教槽料:他们喜欢酥脆、松软、香甜的产品,优质的教槽料,需要专门的工艺路线。也由于乳猪料工艺的特殊要求,影响了未来行业的格局。

  英国“教槽料之父”MikeVarley博士认为,专业教槽料饲料厂更适合生产教槽料,由于专业教槽料对人员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设备的配置与质量要求更高,如制粒、混合、称量设备、温度设定等。超微粉工艺能够保障粉状教槽料拥有得天独厚的消化性和超常的适口性,能够最大限度计划仔猪的采食欲望和采食能力。原料的膨化、膨胀预处理工艺可以提高教槽料原料的消化性。专业低温制粒能够降低热敏营养成分的在制粒过程中的损耗,提高教槽料的产品效能;2)订单量更少,更多添加剂和药物的组合,配方更复杂;3)混合搅拌时间更长,能耗更高;4)人员培训要求更高。综合来说,专业教槽料生产线时,对原料处理、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点均有较高的要求,“优质的教槽料首先是人做出来的,人的主观重视对于质量至关重要,而专业的生产工艺将是优质教槽料生产的必备条件,专业的教乳料生产线比非专业的生产线具有明显的产品质量优势”。

  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做好一批料并不困难,难的是数年如一日,产品质量恒定如一。目前,生产中大猪全价料的企业,限于仓储管理、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人员素质等因素,没有一个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很多企业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市场,往往被毁于一旦,彻底挫伤了市场人员、销售商的信心。而从常规商业考虑,教槽料,不单是一个商品,教槽料是一个企业的实力体现,是一个品牌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市场人员的信心。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更需要专业教槽料团队和质量保证体系来制作优良的教槽料。

  专业教槽料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中原料采购与管理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原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流程,从供应商筛选与评估、现场采购员评估、物流员发货监督、原料到厂抽检与接收、仓储管理等流程,控制好每一个可能影响原料产品质量的关卡,确保进入生产线的原料是新鲜、优质的。同时,专业教槽料生产企业利用原料采购优势,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能的同时,产品成本会拥有一定的优势。

  结语:面对中国饲料行业快速整合和高速发展的态势,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因素推动下,饲料行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中国前10位的饲料企业现在占到5490万吨,而且未来5年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众多中小型饲料企业充满疑惑:这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否有捷径或者无路可走?其实,中国饲料行业的将来一定是属于强龙与地头蛇共存,规模化与专业化共存的局面,每个中小饲料企业都有机会成为当地的领头企业,以分享市场成果。

  中小型饲料企业的未来出路就在于企业战略的合作,赢取企业之“势”,简单来说就是分工合作、战略联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饲料企业教槽料走向专业化生产与OEM代加工格局已经形成,这也是饲料企业战略联盟,分工合作的模式之一。

  摘要:动物胃肠道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营养、免疫等方面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间存在密切的交流和互作机制,尽管肠道共生菌具有定植抑制效应,但肠道微生物也可通过其特定组分刺激免疫细胞如Tregs细胞、Th17细胞的分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影响机体健康。宿主免疫系统可通过分泌多种免疫效应因子如MUC、sIgA、ITF、RegIII、-防御素等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和组成,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本文综述了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深入探讨了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动物肠道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宿主营养、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紊乱可导致肥胖、糖尿病、过敏等疾病的发生[1]。肠道共生微生物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宿主代谢,使得能量和营养物质更好的被利用,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帮助寄主抵抗病原菌[2]。近年,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受到慢慢的变多关注,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大量研究以瘤胃微生物菌群为研究对象,使得人们更加系统地了解了瘤胃微生物菌群,然而,对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因此本文就包括人在内的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免疫做一综述。

  单胃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其消化道内存在多种类型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营养、免疫等方面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2-3]。消化道内细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且主要是厌氧细菌[4]。研究人员多通过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GenBank里登录有超过20万种单胃动物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能确定种属的细菌有1822种,其中不可培养的有1689种[5]。

  研究表明,整个消化道内均存在微生物,且不同肠段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在胃和小肠内,主要以梭菌Ⅸ群、链球菌和乳杆菌等为优势菌群,每克消化道内容物内细菌的数量为10~107;盲肠微生物多样性较高,以厚壁菌门中的梭菌Ⅳ群和梭菌ⅩⅣ群和拟杆菌门为最优势菌群,细菌数量为1012~1013/克内容物;自结肠到直肠,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仍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6]。本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消化微生物的研究,着重研究了猪和小鼠等单胃动物以及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亲缘关系、日粮组成、日龄、生活环境和应激等。Lay等研究表明,不同国籍的人其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存在较大差异[7]。Spor等通过对比发现同卵双胞胎之间微生物的相似性高于异卵双胞胎[8]。Xu等研究发现纤维类物质可对微生物菌群产生一定影响[9]。本实验室研究发现,断奶对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明显,断奶后仔猪食用日粮后其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同时健康和腹泻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很大[10-12];酵母培养物中主要成分为酵母细胞,其细胞壁含有甘露寡糖和-葡聚糖,酵母细胞壁多糖可与含有Ⅰ型鞭毛的致病菌结合从而阻断致病菌粘附到肠壁,在肠道中可发挥益生作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后肠道中Th1细胞数量和IL-6的表达水平升高,增强了仔猪细胞免疫的水平[13];动物腹泻后肠道菌群失衡,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肠道益生菌减少,并出现一些肠道致病菌,如Helicobactertyphlonicus,Shigellaflexneri等,以小鼠为研究模型发现饲喂合适剂量的染料木素可以增加乳酸杆菌的数量,抑制上述病原菌的定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菌群结构[14]。这些研究说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在维持宿主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受母体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会在肠道内逐渐定植,随着微生物的存在,机体免疫系统逐渐发育成熟[15]。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宿主间存在广泛的免疫互作,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途径,在多种免疫效应因子共同作用下,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和组成[16]。

  免疫系统通过分泌多种免疫因子使微生物在肠腔有规律的分层分布,以尽量减少微生物与小肠上皮的直接接触面积。其次,免疫系统将与上皮细胞直接接触的微生物限制在肠道的免疫组织中,限制其与全身性免疫系统接触的范围,将微生物对宿主健康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16]。免疫系统对微生物区域化作用主要依靠肠黏膜免疫。肠黏膜

  屏障是肠黏膜免疫发挥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是宿主抵御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第一道防线]。

  肠黏膜屏障由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与菌膜三者构成,能有效阻止细菌穿透黏膜进入深部组织。同时,黏液蛋白(MUC)与分泌型(sIgA)及细胞碎片、电解质、水等共同在肠上皮表面形成疏水的黏液凝胶层。研究发现,黏液凝胶层为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结肠黏液层分层最为明显,而小肠内外黏液层界限相对比较模糊。外黏液层结构松散,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其中含有的细菌超过500种,专性厌氧菌可占99%左右;内黏液层结构紧致,其中一般无微生物生存[16]。

  MUC2蛋白是肠道中最丰富的粘蛋白,在胆碱类物质的刺激下,释放到外黏液层,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性结合上皮细胞的黏附素受体,抑制病原微生物在肠道的黏附与定植。乳酸菌LGG能促进MUC2的表达,显著抑制iK1株对新生大鼠肠道的粘附与侵袭,从而显著减低菌血症与脑膜炎发生率[18]。MUC2蛋白突变或缺失,可造成人和小鼠慢性肠炎的发生。机体MUC2蛋白突变会引起内质网应激,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PR可影响潘氏细胞的数量和抗菌活性,UPR基因缺失引起肠隐窝内溶菌酶活性下降,从而隐窝浆液对沙门氏菌的杀伤力降低[19]。肠道三叶因子(ITF)作为黏膜损伤的快速修复反应肽,能诱导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黏膜愈合。ITF与MUC共同表达,可促进可溶性黏液的分泌,二者通过疏水键形成凝胶复合物,并增加黏液黏度,在肠黏膜保护和修复中发挥协同作用[6]。

  胰岛再生源蛋白3(RegIII)由潘氏细胞分泌,可以抑制损伤组织处细菌的生长,控制肠道菌群的扩散和防止病原菌感染肠道。当RegIII与105-106CFU/mL李斯特菌或粪肠球菌共同孵育时,随着浓度增加,细菌存活率明显下降,当RegIII浓度为5mol/L时,李特菌存活率仅为1%[20-21]。研究发现,IL-22能够诱导RegIII和RegIII的表达,RegIII和RegIII能够抑制鼠类柠檬酸杆菌感染结肠,从而保护结肠上皮免受损伤[22]。同时,IL-22也能够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STAT3是RegIII表达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23-24]。在肠道中除了IL-22外,TLRs信号通路中的MyD88对RegIII蛋白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6]。MyD88基因敲除小鼠回肠末端RegIII的表达量远远低于野生型小鼠,从而导致李斯特菌对MyD88基因敲除小鼠回肠末端的感染机率大大增加[25]。

  黏膜免疫功能中起中心作用的是sIgA。sIgA是黏膜应答过程中的主要效应因子。细菌等抗原物质能刺激固有层淋巴细胞(主要为Th2细胞)产生大量的IL-5。IL-5能够诱导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产生sIgA[16]。sIgA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抵御病原菌感染,维持免疫稳定方面。研究表明,生理条件下,黏液层和肠腔内均存在IgA,而肠道共生菌表面也结合有一定比例的sIgA,这些sIgA多包被在厌氧菌表面,IgA的包被可以防止致病菌的扩散也能够调节菌群结构[26]。

  大量研究表明,宿主的营养摄入和肠道内环境能够对微生物菌群结构产生很大影响[27-28],此外,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影响微生物菌群组成的主要因素。免疫系统通过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多种抗菌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防御素是2-3kDa大小的抗菌肽,由潘氏细胞合成并分泌。在潘氏细胞及肠隐窝局部,防御素维持较高浓度,从而保护隐窝内上皮干细胞免受细菌侵袭,同时局部高浓度的防御素可冲洗隐窝中尚未被杀死的微生物,并将这些微生物向肠腔转运。尽管防御素在隐窝附近肠腔内浓度较低,但仍可抑制肠道细菌繁殖,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29]。-防御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杀伤力强于革兰氏阴性菌。RegIII的抗菌作用也具有选择性,它更易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合,而对阴性菌作用较弱[21]。

  另外,在实验模型中,某些免疫基因的缺失可能对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影响,这也说明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6]。转录因子T-bet(由Tbx21基因编码)能够控制参与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细胞的炎症应答。缺失Tbx21基因的小鼠易患溃疡性结肠炎。将缺失Tbx21基因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转移到正常小鼠体内,使正常小鼠也得溃疡性肠炎。TLR5缺失小鼠表现出包括胰岛素耐受、高血脂症和体脂增加等代谢并发症,研究发现小鼠体内拟杆菌门和毛螺菌科的菌群数量降低。MyD88基因敲除的不肥胖小鼠肠道内乳杆菌科、理研菌科和紫单胞菌科菌群数量增加,同时小鼠患Ⅰ型糖尿病的概率降低[30]。上皮细胞NLRP6炎性体缺陷小鼠的肠道上皮组织内炎症细胞积累,体内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拟杆菌门细菌数量大量增加,小鼠变得对应激诱导的肠炎非常敏感[31]。

  这些研究结果均说明免疫能够调节微生物组成。免疫系统像生态系统管理者一样对微生物组成、密度和分布发挥关键性控制作用。

  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2]。无菌小鼠模型常用来说明消化道微生物菌群怎样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无菌小鼠体内缺少免疫效应因子和T细胞,淋巴组织数量和规模减小,黏膜固有层淋巴结中树突细胞数量下降,sIgA和抗菌肽含量下降,体内抗体水平很低[28]。无菌小鼠先天性免疫应答细胞极度活跃,体内巨噬细胞溶菌酶活性高于正常小鼠[33]。有报道表明,细菌的LPS可与LPS结合蛋白(LBP)、CD14分子结合,形成LPS-LBP-sCD14三联复合物,作用于TLR4(Toll样受体4)并激活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刺激T细胞增生[34]。先天免疫系对微生物的识别主要依赖于Toll样受体家族(TLRs),不同微生物由不同的TLRs来转导信号,TLR2识别肽聚糖,TLR3识别双链,TLR5识别鞭毛蛋白,TLR9识别细菌的CpGDNA。NOD2是细胞内感受器,可识别革兰氏阳性菌的胞壁肽,还可以识别细胞内感染和细菌对上皮细胞造成的潜在破坏,从而影响肠道菌群稳定[35],胚芽乳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无菌小鼠,其体内NOD2表达水平可恢复正常[36]。梭菌属细菌的定植能够促进无菌小

  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恢复正常。另外,研究发现Tregs和梭菌属细菌都在近端结肠呈高密度分布。这些结果说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37]。

  免疫系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诱导未分化的T淋巴细胞分化为Tregs细胞,从而调节肠上皮组织对肠道共生菌的耐受能力,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减少体内Th17细胞的数量能防止或减轻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IL-17缺陷小鼠或用IL-17受体拮抗剂处理的小鼠,表现出对佐剂诱导的关节炎或EAE的抵抗。分节丝状菌(SFB)对Th17细胞的发育非常重要,SFB能够诱导小肠表达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SAA可促进树突细胞分泌TGF-与IL-6。TGF-与IL-6的协同作用是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38]。脆弱拟杆菌能够影响Tregs的产生,脆弱拟杆菌的荚膜多糖PSA为两性离子多糖,能够刺激IL-10的产生,IL-10诱导T细胞向Tregs转化.同时,PSA还能够刺激Th1型T细胞的分化,促进细胞免疫[39]。研究发现,能促进Th1、Th2分化的因素,如IFN-、IL-4,能强烈地抑制Th17细胞的发育。最近研究发现,IL-2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实验检测到IL-2缺陷小鼠其体内IL-17表达增强,添加IL-2则抑制Th17的分化。进一步研究证实,IL-21也可以与TGF-一起诱导Th17的分化。IL-23能够上调IL-17的表达,增强Th17细胞的作用,但并不能促进Th17分化。Tregs通过分泌TGF-,参与Th17细胞分化,TGF-是启动Th17分化的必要因素。

  研究表明Tregs细胞在维持免疫系统稳态上发挥重要作用[37]。Tregs细胞在小肠和结肠中普遍存在,能够控制日粮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刺激引发的不良反应[40]。梭状芽胞杆菌Ⅳ和ⅩⅣa可以诱导结肠中Tregs细胞增加,提高小鼠对肠炎和全身性过敏反应应答的抵抗。Tregs可防止感染过程中效应分子引起的组织损伤。外周的Tregs能引起未分化的CD4+T细胞产生子代Tregs细胞[41]。

  肠道菌群可同时刺激Tregs和Th17细胞,通过二者的相反的炎症调节作用维持肠道稳态[28-42]。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A,IL-17C,IL-17F、IL-21和IL-22等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42]。IL-17A和IL-17F都能诱导小肠慢性炎症的发生。柠檬酸杆菌属细菌刺激可以提高结肠上皮细胞内IL-17C的含量。在IL-22的协同作用下,IL-17C能诱导抗菌肽的产生,抗菌肽可以增强上皮细胞抵抗结肠病原菌感染的能力。IL-17RE是IL-17C的特定受体。IL-17RE缺陷小鼠产生的抗菌肽水平很低,小鼠体内微生物含量丰富[43]。但目前并不清楚小肠Tregs细胞怎样应对微生物的刺激。现在的研究提出一种分子机制:共生菌能够促进Tregs细胞产生免疫耐受[44]。共生菌在维持免疫系统稳定方面很重要,扰乱宿主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增加炎症发生的可能性。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协调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以动物为模型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菌群结构的改变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同时,免疫细胞、组织的改变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的失调。目前,我们只对

  其中的一些基本过程,如免疫系统可通过分泌多种免疫效应因子如MUC、sIgA、ITF、RegIII、-防御素等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和组成,肠道微生物可通过特定组分刺激免疫细胞、组织发育等有个大致了解,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改变的免疫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影响微生物组成以及微生物如何通过自身代谢产物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分布。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的细节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共生微生物如何影响免疫细胞如Tregs细胞、Th17细胞的分化依旧不清楚;肠道菌群中只有小部分可以影响免疫细胞分化,而大部分微生物基本上对免疫细胞分化没有作用等等,这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肠道微生物菌群还包括病毒、噬菌体和真核微生物等,这些微生物群落也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协同进化,它们与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肠道,机体其他的表面,如皮肤、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中同样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它们同样可以影响宿主身体健康。它们是否和肠道微生物一样对免疫系统有相同的作用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同时,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其他表面的微生物间是否存在协同和抑制作用也值得我们探索。因此,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保障机体健康,预防疾病,尤其是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

  H7N9新研究进展:病毒通过鸡只呼吸道和口咽排毒由香港大学教授管轶、博士朱华晨带领的研究团队,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浙江省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及美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合作发现:自2013年暴发以来,H7N9病毒在华东、华南地区逐步形成三个明显的地方化流行谱系,并和当地固有的H9N2病毒持续发生重组,产生了至少48种重组型变种。这项研究结果刊发在北京时间1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自2013年以来,全球已经确诊638宗人类感染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的个案,其中229人死亡(截至2015年3月10日)。广东从2013年8月开始出现病例,同年入秋后患者明显增多,截至今年2月已经成为累计报告患者最多的省份。为了解病毒再次出现的途径、未来可能的疫情发展以及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和威胁,香港大学与内地研究机构联合监测了H7N9病毒在中国5个省15个城市中的演变和传播规律。

  据朱华晨介绍,病毒的主要扩散方向是从华东地区进入广东和其他省份的。与第一轮病毒相比,第二轮病毒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基因型变化,不过目前病毒抗原性还未出现大漂移,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13年选定的疫苗仍然

  有效。“目前活禽市场的鸡只仍然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直接源头,病毒主要通过鸡只的呼吸道和口咽进行排毒。在H7N9第二发过程中,市场活鸡H7N9的阳性率平均为3%,个别地区最高为15%左右,而在江西市场活鸡中则出现H7N6变种。”

  鉴于目前H7N9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扩张情况,研究者认为,变革家禽业的理念、改变禽鸟销售模式、切断活禽市场特别是活鸡与人群的密切接触,是阻断病毒从禽传到人的重要措施,而关闭活禽市场、采用集中饲养、中央屠宰模式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H7N9病毒主要发源于华东地区,在过去两年间,已经从华东扩散到周边许多省份和地区,可见加强对家禽尤其是鸡群的监控力度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现阳性的鸡群进行彻底扑杀,严防可疑阳性动物的跨地区运输,才是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关键措施。”管轶强调。

  在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中,有几个十分关键性的“3天”,如配种、分娩、断奶和转群后的头3天,是决定生猪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拐点,必须引起重视。生产中要趋利避害,切实做好以保健为重点的护理工作,以减轻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母猪的繁育率、仔猪的成活率及其养猪综合效益。

  母猪配种后3天是卵子受精和受精卵分裂的关键时期,若此时母猪代谢过盛,会使部分受精卵死亡,从而降低产仔数。因此,母猪配种后3天内要保持静养和休息,切忌喂料过多,日喂料量以1.5~1.8公斤为宜,最多不可超过2公斤,从而确保配种的成功率和受精的有效率,提高产仔率。

  母猪产仔后的3天,对于初生仔猪来说是生死攸关的3天,因为这3天如管理不善,就易发生冻死、冻伤、压死、病死等现象。

  断奶后3天是仔猪应激最强烈的时期,从母奶喂养变成进食固态的饲料,并离开母猪的温暖,各种生态条件随之改变,舍温大大降低,母源抗体停止供应。以上的每一种应激都会对仔猪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并成为其发病诱因。因此,注意精心护理,尽可能地减少应激,一方面要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提供优质的饲料,以帮助仔猪顺利断奶;另一方面采取药物预防等有效辅助措施,以防止仔猪继发感染,确保仔猪断奶成功。

  仔猪转群,新的饲养环境会引起仔猪生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抗病力也会有所降低。不同窝的仔猪合群后将通过自身适应性调整,重新建立各种在这个新群体中的相互关系,同时,仔猪的吃、拉、睡三点定位也是在这3天完成的,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②先用原来的饲料饲喂一段时间,待猪群的一切状况都稳定下来以后再逐渐换成育肥期饲料。

  ④仔猪混群后常出现打斗现象,故对一些应激反应较大的品种,转群时应特别注意,严加防范,以规避各种不应有的伤害。

  随着遗传育种工作发展,蛋鸡的生长速度、产蛋量等生产性能逐步提高,相应的饲养条件要求也在提高,再加上集约化生产规模地逐步扩大,鸡舍小环境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产蛋鸡舍的温度一般保持在13℃~23℃,冬季不低于8℃,夏季最高不要超过28℃,超过上限就会明显影响产蛋量。温度因素可以影响产蛋量,如果突然变化会造成蛋鸡的应激反应,不仅使产蛋性能下降,还会破坏正常的免疫机制,降低抗病力。对于种公鸡来说,低温抑制公鸡睾丸生长,还延长成年公鸡生成时间。而持续高温,会引起睾丸温度升高,生殖上皮变性,出现畸形,使质量明显下降。为了控制温度,冬季可使费用较低的地炉取暖,夏季采取负压式纵向通风系统,以调节机体温度。高温季节可考虑开启湿窗帘/风扇降温系统。

  一般来讲,鸡舍内相对湿度不要低于40%,也不要超过70%。高温条件下,会使鸡只散热、呼吸困难,鸡舍内器具潮湿,粪便发臭,还利于病原性真菌、细菌和寄生虫发育。低温则使鸡舍散热增加,加剧了冷效应,不仅影响产蛋量,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低湿条件主要减弱鸡皮肤和外漏黏膜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再加上低湿易使鸡舍内尘埃、羽毛屑四处飞扬,引发呼吸道疾病;还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及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存活。

  鸡舍内氧气不足使鸡食欲下降,造成体内营养不足,雏鸡生长发育受阻,成年鸡产蛋量下降。为获得优良产蛋性能,必须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一方面促进鸡体散热;其次,一定的气流速度能降低鸡舍过高的温度,排除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造成鸡缺氧、昏迷。粪便发酵会分解出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鸡舍内有害气体不能过高,过高不仅使产蛋量下降,而且会引发鸡结膜炎、气管炎,使细菌和病毒更易侵入。鸡舍中含有大量水分和尘埃,病原微生物附在其上而生存,这些病原微生物被鸡吸入呼吸道会引起许多疾病,灰尘过多也可刺激呼吸道发炎,因此要减少病原微生物和灰尘。冬季鸡舍内气流速度以0.1米~0.2米/秒为好,不宜超过0.3米/秒。不可为了单纯保温而停止通风,夏季鸡舍气流速度宜保持在0.5米/秒左右,高温季节1米~1.5米/秒较为理想。

  在小环境控制中,诸因素对鸡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作用是综合的,各因素之间或是相辅相成,或是相互制约。因此,必须进行综合管理控制鸡舍小环境。

  温度与通风关系。当鸡舍温度高于正常温度时,通风的作用是借助气流速度调节鸡只体温,并随着外界温度升高,加大通风量。但当舍内温度高于28℃时,要在加大通风的同时,开启湿帘降温系统。经过湿帘冷却的气流可使鸡舍温度降低4℃~8℃。当鸡舍温度较低时,通风的目的变为更换新鲜空气,此时既要保温,又需通风。为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自动通风设备。该设备能在监测温度的前提下,给定适当的通风量。其在兼顾保温的同时,可适时进行通风换气,使鸡群获得较为舒适的感觉。

  通风与湿度的关系。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应加大通风量,降低舍温。同时,较大的气流速度带走了多余的水分,因此鸡舍内的相对湿度一般较为适宜。在寒冷季节,为了取暖,鸡舍内使用了地炉,再加上较小的通风量,使鸡舍湿度较小,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对此,可通过向地面洒水以及在地炉炉头上安装小水箱,水箱里的水烧开后水蒸气进入鸡舍,使鸡舍内湿度得到较好改善。

  2014年前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4000万部,仅次于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其年度6000万部产品出货目标实现在即。

  始于2011年10月的小米智能手机,2011-2013年手机出货量分别为30万台、719万台、1870万台,营业收入分别为5.5亿元、126.5亿元、270亿元。2012、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8.8亿元、34.6亿元。

  小米智能手机在短短几年,创造了中国本土手机营销的神话。雷军说:小米的成功之道是:合伙人制,去KPI,用环境塑造人。而本文愿意从其“资源整合、OEM、定制网销、粉丝经济、社交论坛、低价微利”等七个方面去总结分析小米成功的“启示”:

  1、小米手机消费群:18-30岁的网民,手机发烧友(泡在小米手机社区官方论坛MIUI的发烧友,粉丝经济明显),网络购物每月2000元以上,乐于接受新事物且追求性价比。

  2、资源整合:商业模式的创新,小米手机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品牌效应),实行软硬件一体化,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混合的模式使得小米的竞争对手非常少,小米与关联公司(金山软件、优视科技、多玩、拉卡啦、凡客诚品、乐淘等)的资源整合,形成“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手机OEM:轻资产的OEM模式,小米手机主要通过南京英华达(台资)工厂、廊坊富士康科技(台资)工厂OEM代工组装生产。这样,小米可以节约成本,并通过OEM减少生产环节及库存资金。

  4、营销模式:运营商的定制(移动、电信、联通合约机)、网络直销(电子渠道+物流合作分销),最大限度地省去中间环节。通过互联网直/销,市场营销采取按效果付费模式,这样的运营成本相比传统手机能大大降低,从而最终降低终端的销售价格。如此,小米手机虽然营销“微利”,但没有应收账款等市场风险。

  目前,小米商城“正在成为一个开放的电商平台:除了销售小米自有品牌产品外,还销售小米品

  5、低价取胜:小米手机大部分手机区间是1001-2000元。小米最便宜的智能手机红米1S起售价为人民币699元(约合114美元),最新款旗舰智能手机小米4起售价为人民币1999元(约合327美元)。与苹果iPhone手机手机均价600美元相比,小米手机便宜50%以上,是追求性价比“丝”的最爱。

  6、社交论坛:雷军的“小米”盛宴,就是小米的营销传播的成功,主要以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论坛为中心,许多用户可以在这些地方发表评论、抱怨和提出要求。在这里,小米100多人的“新媒体团队”不断制造各种话题,病毒式传播,使的“小米”名声远扬。网络上,“米粉”与“魅族”支持者的口水战,是一个典型的社交论坛范例。小米在线传播营销(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的成功,成为其他智能手机学习与借鉴的标杆。

  7、粉丝经济:雷军是把“粉丝经济”引入到商界的第一人。雷军的新浪微博粉丝高达1100多万,加上小米手机、小米公司等产品的微博粉丝1000多万,小米合伙人加员工的微博粉丝有接近1000万,微信也有过100万粉丝。这些“粉丝”与MIUI论坛发烧友的美结合,成为小米手机传播、购买的核心力量,支撑了小米的营销神话。

  问题是每碗的利润界定后怎么个分配法?一碗面能挣多少是瞒不过大师傅的,如果不能让双方的利益在某个点达到平衡,一切又会回复原样。而要达到所说的那种平衡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相关函数问题,说不定还要用到博弈论。

  朋友和一个小老板在路边闲聊,这个小老板谈及如今的生意,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于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后来却不做了,朋友心存疑虑地问他为什么。

  “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

  “开始的时候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是按销售量分成的,一碗面给他5毛的提成,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这样一来他就在每碗里放超量的牛肉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四块,本来就靠个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赚哪门子啊!”

  “后来看看这样不行,钱全被他赚去了!就换了种分配方式,给他每月发固定工资,工资给高点也无所谓,这样他不至于多加牛肉了吧?因为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没关系。”

  “但你猜怎么着?”老板有点激动了,“他在每碗里都少放许多牛肉,把客人都赶走了!”“这是为什么?”

  朋友激动的问到,“牛肉的分量少,顾客就不满意,回头客就少,生意肯定就清淡,他(大师傅)才不管你赚不赚钱呢,他拿固定的工钱巴不得你天天没客人才清闲呢!”

  啊!结果一个很好的项目因为管理不善而黯然退出市场,尽管被管理者只有一个。

  当大家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先是拍案叫绝,继而沉思,时而悲愤,时而慷慨陈辞。

  首先考虑将小老板所用两种方案进行折中,即:底薪加提成的方法,提成根据每碗的利润分配。这样既可以有效的预防他少放牛肉,又能防止他疯狂地多放牛肉。

  后来又想到这一条是有条件的。问题是每碗的利润界定后怎么个分配法?一碗面能挣多少是瞒不过大师傅的,如果不能让双方的利益在某个点达到平衡,一切又会回复原样。而要达到所说的那种平衡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相关函数问题,说不定还要用到博弈论。

  把面馆承包给大师傅,老板拿了提成后回家养花弄鸟去。当然,提出这个方案后他们都有过短暂的脸红,再否定!

  然后他们谈到了企业文化、正义、道德、人性,并一致认为:管理学博大精深,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非得经过百般磨练方能修得正果,再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有不适用的时候。

  首先就是一个关于大师傅激励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个激励机制,就是在定额约束下的销量或利润累积奖励。

  根据每碗面的顾客可接受效用制订一个材料定额,大师傅的工资还是按照销售量提成,但是前提是月度的材料消耗不得偏离定额太多,例如允许波动幅度为20%,否则只有基本工资。

  或者说每碗面规定需要添加的牛肉克数,一批牛肉的总量是固定的,拉面的卖出量是可以计算的,多少碗面放多少斤牛肉限定住了,哪个加牛肉的要敢多加或者少加,工资就对不起了。

  还是底薪加提成工资,老板自己心里得算清楚一碗面的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如果牛肉放多了,客户多了,以牛肉最大量为定量,以面条量为变量,控制一下放面条的多少使自己还有利润可赚,这个就得有一个取值的过程了!

  虽然现在都讲公司效益与员工利益进行挂钩,股权分配是个好法子,但对于一个小店,搞什么股权激励,有点

  其次,饭店也是制造,必须有工作程序、定额消耗以及制度规范,可以没有书面东西,但老板必须心中有数才行。

  对这个小老板的拉面店来说,其实就是师傅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和老板利润分配,大家都双赢。两个人合伙做,费用两个人摊,进行规划化管理。

  在工作程序上:比如制订SOP(SOP是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包括面条的量,水的量,肉的量等BOM(物料清单)明确规定,制造方法、工艺也请大师傅标准化;在定额消耗上,也与上述的激励密切相联;薪水报酬上:参考社会上的平均工资和本店的盈利水平,结合师傅的劳动量、劳动结果(营业额的增加降低、顾客的反馈等)进行综合评定。

  此外,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老板娘放牛肉不就得了?关键的资源一定要掌握在关键的人手里!关键资源才是最重要的。

  老板掌握了店面的所有权,才可能有大师傅为他打工;老板娘掌握了牛肉的分发权,才有可能防止材料的浪费和滥用。不过,老板还应该再掌握大师傅这一核心的人力资源,怎么掌握还是一个难题,而且,作为小规模店铺,老板要熟悉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好管理。

  如果牛肉拉面老板很熟悉牛肉面的制作,师傅也不敢乱来。有效的经营监督就是这样。

  本例中没有一种好的办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分配问题,在这种作坊式的小企业里,老板与员工每天有大量时间接触,关系是否和谐很重要。惟有靠小老板良好的个人魅力并善待下属,才会让大师傅内心产生归属感及满足感,积极工作努力为老板创造利润,到那时候牛肉的多少就不成麻烦了。

  3.建立有效的制度,包括奖赏和惩罚,制度根据顾客的满意程度和利润来建立;

  4.大师傅的工资提成不能只和销量挂钩,应该和老板的利润挂钩,比如一碗面中老板利润的30%是大师傅的利润;

  5.有效的沟通、激励,平时给大师傅精神的奖励,让大师傅认为自己也是面馆的主人。

  -22-版权所有:广州市信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粤ICP备13053375号技术上的支持:广州联雅网络

  传真: 邮箱: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瑞和路39号纳金科技产业园H6座北塔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