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第二节养殖业
产品中心

第二节养殖业

2023-12-01 教槽料
产品介绍

  据出土文物考证,境内从新石器时代就已驯养畜禽,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一些优势种群,如滨湖水牛、滨湖花猪、洞庭麻鸭、黑山羊、平江中峰等。

  50年代,通过省畜牧部门从前苏联等国家引进的良种有大约克夏、长白猪等良种猪,荷兰黄牛,以及来杭鸡、澳洲黑等优良鸡种,学习和引进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为杂交改良奠定了物资和技术基础。

  60年代,省畜牧试验站在岳阳县毛田区建立黄牛改良基点,采用拉脱维亚、荷兰黄牛的公牛与当地黄牛配种。其杂交后代体型比本地牛高大,役力增强。随后在境内推广。

  70年代,从美国引进良种猪杜洛克,开展猪的多元杂交,从印度引进摩拉水牛,并开展冻精制作研究、牛冷冻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役乳肉兼用牛培养试验、滨湖水牛调查、水貂养殖及长沙黄鸡选育推广。1976年,华容县畜禽牧草良种繁殖场利用摩拉牛冷冻与滨湖水牛配种成功,杂交优势显著。摩滨杂一代整个泌乳期产乳1577.7公斤,最高日产4.37公斤;劳役工效比本地牛提高50%以上;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3.2%、19.26%、5.45%。

  80年代,建立畜禽良种繁殖体系,引种和品改高潮迭起,全面推广牛、猪人工授精技术,大抓生猪良种化、杂交化,提高瘦肉率和猪肉的品质。1986年,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确定湘阴、岳阳、汨罗、平江、临湘等县(市)为商品瘦肉型良种猪生产基地。1987年,市将瘦肉型猪养殖列为重点推广项目。1988年,全市出栏瘦肉型猪127万多头,创外汇920万美元,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1993年,推广良种蛋鸡20万羽,获农业部丰收三等奖,1994年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0年代,依照区域优势和自然条件,开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基地规模养殖。先后引进开发乳鸽、伊莎及罗斯蛋鸡、美国七彩山鸡、美国绿头野鸭、樱桃谷鸭、法国卡尼丁肉鸭、麻鸭等畜禽品种。到1996年,全市有6个瘦肉型猪基地县、20个黑山羊乡镇、20个水禽乡镇、1个秸杆氨化基地县得到巩固,全面推广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饲养。同时,草地牧业快速地发展。到1999年止,全市有36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8个种畜种禽场,在乡镇有180个生猪品改站,16个水禽生产基地,40个黑山羊基地乡镇。基本实现公猪良种化、仔猪杂交化,在出栏肥猪中二元杂交猪占54.24%,三元杂交猪占34.38%。

  疫病防治50年代前,主要是民间兽医以民间秘方、验方防治畜禽疾病。1952年,各县家畜保育站举办兽医学习班,培训民间兽医。1955年,各县相继成立畜牧兽医协会,乡镇建立畜牧兽医联合诊所。同年,省农业厅家畜保育所在湘阴、岳阳县查治耕牛血吸虫病。1957年,湘阴县推广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有效控制了猪瘟。60~70年代,突出猪、牛常见传染病防治,牛出败、牛炭疽的免疫密度达95%;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免疫密度达90%以上。1975年,组织名老中兽医研究、挖掘祖传兽医秘方、收集验方300多个,筛选137个编印成册发行。1977年,农业部在华容县开展生猪“三联苗”防疫试点,连续3年,累计注射150万头(次),其死亡率由推广前的3.6%下降到1.5%。随后,全国推行“三联苗”防疫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岳阳召开,华容县作典型发言,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978年,临湘县畜牧水产局与省畜禽疫病防治检疫站唐小川、袁达纯、谢纯壁等割取暴发病死猪的淋巴、肺、脾等组织,碾磨分离出弓形体原虫,并采用磺胺嘧啶药物治疗和预防,效果非常明显。经省确认,此病属省内首次发现。该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5年3月,临湘县畜牧水产局许长明、李美容从急性败血性病鸡的肝、脾、心血、关节液、皮下脂肪中分离出5株鸡葡萄球菌,经诊断为鸡葡萄球菌病。用庆大霉素、四环素治疗,治愈率达97%。经省确认,鸡致病性白色葡萄球菌分离在省内属首次,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到90年代,畜禽防疫形成防疫网络,暴发性的流行疫病已得到一定效果控制,但零星个别小范围的疫情仍时有发生。

  境内商品饲料生产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粮食部门和一些大的养殖场点,把一些次等粮如待处理的玉米稻谷等粉碎后作饲料。1981年,地区农业局畜牧科承担用配合饲料养猪的试验,试验结果,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养殖。1982年该项目获地区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3月,地区科委把配合饲料养猪列入科技成果推广十项重点项目之一。地区行署在临湘县召开全区配合饲料养猪推广工作会议。

  各地粮食部门、畜牧部门纷纷开办加工厂,有的乡镇也筹建办厂。1982年,省农业厅、粮食厅及地方联合投资在临湘县建起第一个年产3000吨的配合饲料加工厂。随即,由畜牧部门投资在全区以畜牧场站为基地,办起第一批年产1000吨配合饲料加工厂9个,全年共生产各种配合饲料4000吨。推广配合饲料养猪1.6万头,养鸡6100羽。1983年,各县粮食部门及大米加工厂和部分乡镇纷纷新建和扩建配合饲料加工厂。为合理地布局提高配合饲料的科技含量,地区农业局、粮食局在岳阳县筻口乡联合召开全区饲料生产工作会议。11月,地区计委、农业局、粮食局联合制定《岳阳地区饲料工业发展规划(讨论稿)》,饲料工业的发展正式纳入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1984年4月,地区科委与地区畜牧水产局在华容县联合召开发展乡镇饲料工业座谈会,邀请地区计委和粮食局参加,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乡镇饲料工业,大力推广应用配合饲料座谈会纪要》。当年,全区乡镇饲料加工厂发展到74个,到1984年底,区内饲料加工公司达86家,年生产能力9.5万吨,实际生产饲料3.1万吨。

  1985年,屈原农场楼盛涛、吴明夏与北京农业大学杨胜、张华等合作,以猪的营养需要为饲料标准,配方试验,报地区科委立题攻关,1986年3月鉴定验收,认定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定名为“正虹牌FQ-001猪高蛋白营养添加料”,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6年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1988年获国家高品质的产品银牌奖。1986年,中泰合资的正大岳阳有限公司,年单班生产能力4万吨的大型现代化饲料加工厂投产。全市共投资1991万元,建成配混合饲料加工厂162个,年单班生产能力21.47万吨。

  1986年,临湘县畜牧水产局周桃鸿,按线性规划数学原理,应用电脑优选畜禽饲料配方218套、475个,推广应用于生产,效果非常明显,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9年,市科委在制定《开发十大科技产业的规划》中,把饲料开发列为重点。为把饲料的研究开发导向全面的、更高的层次,先后安排课题,对鸭饲料、鸡饲料、鱼饲料、乳猪料配方以及饲料原材料的研究立题攻关。1986~1995年,先后鉴定验收的有湘阴县的“430蛋鸭”料,屈原农场的乳猪料、猪全价料。欣泉鱼饲料厂朱忠海、汪振根、沈祖根等对洞庭湖鱼类和山丘池塘鱼类的肉质、内脏组织的营养成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其营养差异为依据,优选出鱼饲料配方,投入生产后,饲养效果非常明显,定名为“550”鱼营养补充料(浓缩),填补了省内空白,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在饲料原料的开发中,1988年,岳阳市制革厂在轻工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从制革废液废渣中提取皮蛋白成功,并用于养鸡和养猪试验,证明可替代部分蛋白饲料;四化建科技研发企业。开展蚕蛹、蚕沙的蛋白提取和作饲料添加料的试验研究,取得成功。华容县羽绒厂利用其加工废料生产羽毛粉,汨罗县生猪屠宰场研究生产发酵血粉,临湘市生产松针粉,云溪区生产的碳酸钙粉等,相继开发生产,为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1995年以来,岳阳市添加剂预混料进入新的高起点发展阶段,生产公司发展到15家,其中鼎立重阳科技有限公司的预混料JD64通过省级鉴定,岳阳市丰浩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应用日本生物发酵技术探讨研究开发出EM生物发酵饲料。1999年,全市共有饲料生产厂141家,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实际生产饲料131万吨,产值37.2亿元,利税2.1亿元。生产的饲料有猪用浓缩料,全价料、乳猪料、蛋鸭饲料、鸡饲料、鱼饲料、猪用添加剂预混料等,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国家级名牌1家,省级名牌6家,所生产的浓缩料占全省的86%、全国的30%,系岳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鱼类品种选育境内鱼品资源极为丰富,据出土文物考证,5000年前,先民就用网坠等陶制工具捕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线年,各县相继建立国营鱼苗鱼种示范繁殖场。1959年,湘阴县新泉公社养殖场利用活水孵化鲤鱼成功,为鱼类人工繁殖走出新路。1963年,平江县获鲢鱼人工繁殖成功。1965年,湘阴、岳阳、华容县获鳙鱼、草鱼人工繁殖成功。随后,平江县获青鱼人工授精繁殖成功,至此,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成果在境内普遍推广。

  1971年,平江县鱼类良种繁殖场高玉华、吴茸珍在取得青鱼人工授精繁殖成功的基础上,经几年探索攻关,到1979年5月,青鱼人工催情自然交配产卵受精成功,经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湖南省渔业科研方面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列为全省向国庆30周年献礼科技成果之一。该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青鱼人工繁殖自然产卵受精成功单位。1993年,该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73年,湘阴县东湖渔场西湖队发现鲫鲤自然杂交种。1974年,地区科技办将此列为科研课题,由陈佳礼、熊吉祥为主组成科研组,以白鲫、红鲫和日本鲫作母本,湘江野鲤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试验,其后代“红杂”经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认定:杂交一代雄性可育,且为四倍体。这一阶段性成果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省科委又将鲫鲤杂交的生殖生理及遗传规律列为重点项目,由湖南师院刘筠、周工建,省水科所蔡君放,省科委蔡兆贵和湘阴县熊吉祥组成科研协作组,对“红杂”进一步进行研究,至1985年获成功。省科委组织鉴定,认定鲫鲤杂交打破了国内外鲫鲤远缘杂交雄性不育的定论,将“红杂”命名为“湘鲫”(F1)代。此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评为湖南省1985年度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后经研究将F1与鲫鱼回交F1(♂)X鲫鱼(♀)叫工程鲫,后定名为“湘云鲫”,F1(♂)X鲤鱼(♀)回交叫工程鲤,后定名为“湘云鲤”,均具有生长快、肉质好、不育的优点,一时成为重点养殖品种。

  1980年,省水产部门确定岳阳为荷元鲤试养单位。鱼苗制种由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科所)承担,成鱼养殖由县、区、场承担。次年,制种78万尾,放养19690亩,当年起水成鱼231.5吨。1982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推广奖和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13省(市)荷元鲤推广经验交流会在岳阳召开。

  1986年,市水科所从长江水科所引进三元鲤杂交技术,由陈佳礼、杨振久、段建平、孙青、周端章等承担,以荷元鲤为母本,联邦德国散鳞镜鲤为父本,制出三杂交种492万尾,第一家获得省水产局三杂交鲤制种许可证。到1989年,累计制种4610万尾,系省内最大杂交制种基地,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5年,华容县鳜鱼、大口鲶人工繁育成功,并成功地解决了幼苗开口饵料,驯化在网箱养殖成功,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淡水鱼精养高产70年代始试行高产养殖。1973年,岳阳东风湖鱼场5000亩水面亩产鱼90公斤,成为全国大水面养鱼高产地之一。1976年,湘阴县东湖渔场刘德成3.2亩精养渔池,亩产鲜鱼1503.95公斤。次年,境内扩建高标准精养池3万亩。

  80年代,在大水面开展围栏、放大鱼种、高密度、网箱养殖综合技术试验和湖泊渔业经济研究。1983年,华容县水产工作站陈博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池塘水面5000亩,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分类指导。参加湖南省主持的洞庭湖区商品鱼基地万亩高产试验,当年亩净产鱼203.65公斤,比试验前增产184.8%,1985年平均亩产337.5公斤,为试验前的3.75倍。过全国性技术鉴定,项目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7年,华容县水产工作站创造的“鱼—猪—鸭”和“鱼—猪—珠—蛙”等生态养殖模式,适宜平湖地区推广,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8年,湘阴县水产工作站承担的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选择鱼场10个、池塘492口,计水面1.035万亩,开展高密度高产量综合技术试验,亩产鲜鱼648公斤。该成果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1~1994年,全市第三次投资建池,先后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渔池15万亩,精养池增加到30.36万亩。1991年,由省、市、县水产局和省、市水科所一同承担农业部“八五”生态渔业攻关项目,华容县东湖3万亩水面参与试验,在大水面使用化肥,结合网箱、网围、网栏养鱼,并套养河蟹、鳜鱼、银鱼、甲鱼等名、特水产品种,攻克草型湖泊氮磷迁移规律及二次叠加施肥法及施肥养鱼与水质净化等技术难题。1995年冬季捕捞,一网起捕鱼1025吨,破全国内陆水域捕捞纪录,被誉为“中华第一网”。1999年,精养池塘亩产过1吨的有5600多亩,过500公斤的达11万多亩,每亩纯利1600~2000元。

  特种养殖80年代,临湘县桃林镇喻良刚,经引种驯养,突破了牛蛙饲养与繁殖技术难关,申请到国家专利。湘阴县鹤龙湖渔场开展甲鱼人工养殖技术探讨研究,1979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创建省内第一个甲鱼温室养殖池,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岳阳地区水科所承担省下达的河蟹苗人工繁殖技术探讨研究项目,在滁县水科所协助下,采用塑料大棚人工配制半咸水育苗成功,育成蟹苗30万只。1984年,建993平方米温室育苗房,并完成人工半咸水集约式育苗工艺。1985年,自行设计卤虫孵化池、虫壳分离装置等,3年育出蟹苗1461.2万只。成蟹率占52.6%。1986年2月,经省农业厅组织鉴定,蟹苗人工繁殖技术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填补省内河蟹人工繁育的空白,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针对河蟹幼体饵料困难、死亡率高的问题,省科委又立题攻关。经两年试验,用人工培养出的褶皱臂尾轮虫替代价格昂贵的卤虫,降低了繁育成本,提高了幼蟹成活率。

  90年代初,临湘市大面积开展牛蛙养殖,年生产商品蛙2000吨,成为该市十大农产品之一,受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省科协的高度评价。1996年,该市水产工作站从福建省厦门市引进牛蛙配合饲料,经试验推广,铒料系数仅0.9,养蛙成本降低40%。1996~1998年,全市牛蛙养殖面积达9495亩,大棚3000平方米,产蛙3467吨。1996年云溪区、岳阳楼区、临湘市、岳阳县先后招商引资建鳗鲡养殖场10家,1998年产鳗295吨。

  临湘市羊楼司镇小港村曾次华90年代创办大发蛇业有限公司,到1999年达到年产蛇200吨,产值过1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并上了国际互联网,成为国内第一个利用国际互联网做生意的中国农民。

  鱼病防治50年代,人们开始用生石灰清塘,在鱼浮头时抛撒黄泥,泼尿等简单方法防治鱼病。60~70年代组织科学技术人员挖掘传统中草药验方、试验用漂白粉、硫酸铜等化学药剂治疗鱼病。80年代广泛推广使用化学药剂磺胺类、抗生素类药物以及一些高效低毒农药如敌百虫、乐果等,推广使用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免疫。90年代,推广生态养殖,加强水体环境保护,开展健康养殖的研究和试验,取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

  渔业捕捞洞庭湖丰富的渔业资源,几千年来,渔民们都是用棉麻网具和竹木工具人工捕捞。5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现代工业成果用于捕捞。聚乙稀丝绳、尼龙绳网具及塑料浮子用作捕具,大马力机动船拖网,捕捞强度加大,产量飞速增加。1959年采用万能网,1968年用刺网、跳网、二篙网、张网联合作业,在深水湖泊和大型水库捕捞成功;1978年,湘阴县鼻湖渔场熊君素等用脉冲电网捕鱼控制器捕鱼成功。80年代,人们用电瓶产生脉冲电流,贴身携带在小水面捕鱼。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捕鱼工具和方法的进步,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开始在一些地段实行禁捕期。